孙立平:本世纪最初十年:三驾马车齐备,但有的疲态已现
进入新的世纪后,改开以来的发展进入第三波。
2002年到2011年10年间,中国有6年GDP增长在10%以上,有4年在9%以上,最低的是2002年的9.10%。GDP总值从2002年的121717.40亿元,增加到2011年的489300.60亿元。人均GDP从2002年的9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36403元。
可以说,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。原因何在?出口、投资、消费,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在这时齐备了。
先说出口。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。加入WTO对中国意味着什么?不是中国由此融入国际经济秩序,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这一句轻飘飘的话所能涵盖的。要知道,在当时,加入WTO,对于中国来说,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雪中送炭。
正如在《90年代:为什么发展速度与贫富差距比翼齐飞?》所分析的,90年代中国制造业,尤其是在家电制造上,形成了巨大产能,在90年代末期,过剩产能高达三分之二,企业经营困难,大量农民工失业。当时甚至有人已经在危言耸听地讨论所谓流民问题。现在人们经常讲的内需不足问题就是这时候提出来的。
加入WTO这件事情,为什么如此重要?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为这个巨大的过剩产能找到了出路。加入WTO后,我国的进出口增长速度,可以用暴增来形容。其中货物贸易,从2001年的4.22万亿元起步,于2005年、2010年和2018年分别突破了10万亿、20万亿和30万亿三个台阶,至2021年接近40万亿元关口,20年间增长了8.3倍。
由此,中国成为世界工厂。
再看投资。快速发展肯定需要大量投入,但在不同阶段上,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。正如前面两篇文章分别分析的,在80年代是稍微为国企松了点绑。90年代是两次改制盘活了原有的资产。那时候,除了外资之外,直接的投入,特别是政府的投入,是很有限的。原因很简单,没钱,实在是没钱,没钱怎么投?
而投资真正成为三驾马车之一,与下面三件事情有着直接关系。第一件事情是,1994年,中国开始财政体制改革,政府财政状况大为改观。从这个时候开始,中国政府才开始成为一个有钱的政府,直接投资能力开始具备。第二件事情,在1998年房改之后,房地产投资大量增加。其中一部分是政府投入。同时,土地财政开始形成。第三,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的四万亿刺激措施以及铁公机的迅速发展。
由此,政府直接投资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。而政府债务,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堆积。
但就在出口异军突起、投资后来居上的同时,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却露出明显的疲态。当然,我并不是说这时的需求已经不足,实际情况恰恰相反,是很足很足,是人们最努力花钱的时期。但这时人们的花钱,与80年代、90年代不同,那时的花钱是基于自己的消费冲动,而且还能够量入为出。但到了本世纪初,不一样了:孩子要学费补课费,丈母娘要房子,生病住院更是医院要多少得给多少。而且,这时花的已经不完全是自己钱包里的钱,而是要贷款、借贷。因此,在这个阶段,在政府债务不断堆积的同时,居民的债务也在迅速堆积。
可见,这时的消费看起来红红火火,但实际上,已经到强弩之末。
最后,我们简单概括一下。到本世纪最初十年,三驾马车已经齐备,中国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。这时的问题就成了如何使得三驾马车的动力得以持续:出口要靠友好的国际环境维护,消费要靠民众收入保障,投资要靠政府还债能力和企业家信心支撑。
关联阅读:
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
孙立平教授拼配大随心白茶
香甜均衡,鲜爽与醇厚兼备
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
可以加上面的微信
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群